維基倉教把結構判定說成是漢字分割,那麼他們就應該講解「漢字如何分割」。
結果講到「懬垕」二字,騎沈四傑說「他們不知道如何對二字進行分割」,因而提出標準取碼字型論。
該論是在講,有些字是有標準取碼字型的,有些字是沒有的。比如「懬垕」二字是沒有的。因為二字沒有標準取碼字型,所以做碼表的要編兩種碼,用碼表的可以選擇任意一種編碼。
大家看看,這算是甚麼規則敍述,這樣的敍述能被理解和運用嗎?讀者讀完,他學會了甚麼?
騎沈四傑連結構判定都不知道,就出来寫規則,結果就鬧笑話,體現了維基倉教的水準。
漢文庫典也沒有編兩種碼,那漢文庫典到底算不算是「官方編碼」?
同時,這段話是沒有主語的,你不知道他指的是誰的眼睛,看到了甚麼字型,是對碼表作者說,還是對倉頡的學習者說。
就是這樣奇奇怪怪的一句話,就成了一個「倉頡規則」。規則本来是告訴你要怎樣做,結果現在甚麼都沒講清楚,你叫別人怎麼去做?那真是太可笑了!
實際上,倉頡是可以為「懬垕」二字進行唯一正確的結構判定的。倉頡三代把「懬」視作上下分體,上廣下心,取碼為「戈金心」。「垕」在三代,口與土是相接的,因此取碼為「竹一口土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