🌅書法變形vs字元溯源

(「書法變形」的位址是:維基教科書•倉頡輸入法→第四章 基本取碼→書法變形與變位)

以下是「書法結字•書法變形」的原文:

書法結字時除了會改變部件位置,有時也會改變筆形。比如「乚」筆在右側有字形時會轉為鉤筆,捺筆在右側有字形時會轉為長點,左偏旁的橫筆會變挑,左偏旁的豎筆有時會變撇,上方帶鉤的部件有時會省鉤等。由於這些筆形改變也是因人、因書體風格而異,取碼時也一律忽略不計,按原字形取碼。爲方便初學者,我們在輔助字形一章已儘量列出所有筆形變化,但若能養成據原形取碼的習慣,會更符合倉頡輸入法的本意。

字例 歧 政 路 頑 輝 頹 改 鵪 鴆 難 規 迭 孩 邦 辦 習
書法部件 
部件原形 止 正 足 元 光 禿 己 奄 冘 漢右 夫 失 子 丰 辛 羽

下面我用批改小學生作文的方式,来對其進行逐句點評:

  1. 書法結字時除了會改變部件位置,有時也會改變筆形。「書法結字」在這裏成了這句話的主語,「書法結字」到底是誰?它改變了誰的部件位置,改變了甚麼筆形?
  2. 比如「乚」筆在右側有字形時會轉為鉤筆,捺筆在右側有字形時會轉為長點,左偏旁的橫筆會變挑,左偏旁的豎筆有時會變撇,上方帶鉤的部件有時會省鉤等。這裏僅用舉例的方式介紹字形變化,沒有變形的標準。人們根本無法得知哪些情況可以變形,哪些情況不可以。
  3. 由於這些筆形改變也是因人、因書體風格而異,取碼時也一律忽略不計,按原字形取碼。這裏把倉頡取碼中的字元溯源歪曲成忽略筆形改變。
  4. 爲方便初學者,我們在輔助字形一章已儘量列出所有筆形變化,但若能養成據原形取碼的習慣,會更符合倉頡輸入法的本意。把「廢話連篇、過份舉例」,美化成「方便初學者」。

這個由cj6原創的「書法變形論」到底有哪些問題?它給人們正確理解倉頡規則造成了哪些危害?

一,脫離字源字義

cj6等人刻意否定字源字義,他們認為要百分之百的依靠肉眼見到的字形来取碼。

那麼,我們如何知道,哪些㇙可以溯源為乚,哪些不可以溯源?如果一個人不認識「光」字,他又如何能知道「輝」的第二碼應取作乚?

因此,這種「視覺就是一切」的思想是錯誤的,中文輸入法的應用絕不能跟漢字的理解脫鉤。

字元溯源要求人們對字源字義有所了解,比如「輝」字,必須首先看出它的左邊部份是「光」。

這是《倉五手冊》原文:

二,搞不明白溯源的主體

cj6說溯源的主體是「書法結字」,這是錯誤的。

「結字」是甚麼意思?書法如何結字?它起初叫「書法裝字」,無論裝字還是結字,都不是傳統文化的固有名詞,它是一個生捏硬造的、極其幼稚可笑的說法。

cj6跟ichirou文化水平並不高,還總喜歡創造一些莫名其妙的詞,比如「欠奉、監人乃後」,還用錯「惡紫奪朱」,把「圭臬」打成「圭臭」,等等。

正是因為沒有文化,所以騎沈四傑才會刻意的、惡意的否定漢字字源,否定傳統文化。

因此,溯源的主體絕不是cj6憑空捏造的「書法結字」。

那麼溯源的主體是甚麼?那就是倉頡字元,是倉頡字元在對一個漢字溯源,所以叫「字元溯源」。

比如「輝」字,是仰鉤仰鉤在對其溯源(而不是可笑的書法結字)。

這也就解釋了「為甚麼足字旁不溯源為足」:因為足字旁已經有不止一個字元發生變化,無法用單個倉頡字元来溯源。因此「跑跳踢」等字的第二碼都取「一」而不取「人」。

同理「禺」的下部不溯源為「禸」,也是因為不止一個字元變化而無法溯源。「礻衤」等亦同。

維基倉教搞不明白是甚麼在溯源,它就講不明白為何「跑禺禮袍」等字沒有「忽略書法變形」。


綜上所述,書法結字•書法變形是一個錯誤的說法。正確的符合官方原意的說法是「字元溯源」。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