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觀衆大家好
歡迎来到我的頻道
下面我將帶領大家睇一下維基倉教
維基倉教的全稱是維基教科書•倉頡輸入法
它的特點是臃腫錯亂,廢話連篇
裏面包含了大量原創錯誤的論述
下面我就来逐章講解
---
第二章輔助字母
它過份列出了倉頡字元的可能變形
說明他們根本不懂
字元輸入法與字根輸入法的區別
倉五手冊明確講
所有的輔助字形都只提出主形
這就是字元輸入法的特點
就算是作為字根輸入法的五筆、鄭碼
都沒有列出這麼多相似的字根
他們過份列出這些字元變形的一個目地是
上架舊體字字元
這原本只是ichirou的個人愛好
他寫的帖子叫作《倉頡改芻議》
第一點就是「全面支援傳承字形」
結果就是,在維基倉教,新舊字形混在一起
顯的非常混亂不堪,不成體統
它的藉口是「為了方便讀者掌握實際應用」
其實是加重了讀者的負擔
使整個教程更為臃腫
同時這也是違背官方原意的
---
再来看骨頭字元
這個字元不是倉五手冊原有的字元
而是通過兩個曲折複雜的「證明」上架的
第一個證明是「咼商一致論」
因為商是連體,所以咼是連體
因為咼的編碼是「月月口」
所以三五代倉頡存在骨頭字元
第二個證明是,「卨」這個字
三五代倉頡編碼為「卜月月口」絕對無誤
同時「卨」一定要視作連體
推出三五代倉頡存在骨頭字元
還要騎劫沈紅蓮,把沈紅蓮安排在其中一環
這些證明跟推論都是極其幼稚可笑的
首先「咼」是分體字,外冎內口
這是謝振孟前輩親口說的,符合大衆見解
其次,倉頡字元是一開始就定好的
不可能編碼編到「卨」這個字
突然發現要增加字元
---
下面我們看第三章《漢字分割》
我一開始看到「延伸分割」這個詞
我竟然看不懂!
後来往回翻,才知道原来它指的是甚麼
騎沈四傑把結構判定叫成「漢字分割」
上下分體與左右分體合稱為「基本分割」
把包圍分體命名為「延伸分割」
這實在是超出我審美的底限
把一個東西叫成「xx分割」
大家對這個命名又作何感想呢?
---
再来看「整體字」部份
首先它的排版就極其難睇,雜亂無章
ichirou作為一個字體專家
連起碼的美感都沒有嗎?
這麼龐雜的內容其實是過份舉例
人們根本搞不懂如何才是連體
比如因為有「軬」這個字,厶大相連
那(輋)山大相不相連呢?
---
最底下,我們見到了著名的外圍繁複論
一個字只要外圍佔空間多或筆畫繁複
就會成為連體
那繁複的標準是甚麼?
是字元多還是筆畫多?
可見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說法
来睇這個酉字,我們一般認為它是自然連體
從上到下次次取碼就得了
但騎沈四傑不是這樣講的
他們講酉字本身是「延伸分割」,外西內一
之後再由於外圍繁複,成為連體!
這…我應該作何評價呢?
再来看他們自己搵到的反例「羗」
在注解裏他們又在講一大堆廢話
既不否認「羗是反例」
也不承認「羗是反例」
那你們寫這段話到底是做甚麼呢?存疑嗎?
對於整體字,倉五手冊是怎麼講的呢?
官方手冊分為三類
第二類就是形勢連體
下面的第二第四點就是形勢連體的成連原因
比如「興」字為何成連
就是因為「八」上連
而不是外圍繁複
倉頡沒有任何字是因為外圍繁複而成連!
---
再来看第四章《基本取碼》
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句廢話
「取過的部份不得再取」
取過的部份如何再取?
那不可笑嗎?
倉五手冊沒有這句話
我們玩棋的時候只有賴臭的人
才會把被吃了的棋子再放回去
---
再来看「由外而內,由上而下,由左而右」
這句話是錯誤的
正確的敍述是:
包圍分體由外而內
上下分體自上往下
左右分體從左到右
而連體字是另一套規則,自上往下依次取碼
---
因為搞不懂正確的取碼順序的規則
所以騎沈四傑祭出了世界聞名的書法結字
「書法結字」一開始叫「書法裝字」
不論是「結字」還是「裝字」
都不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既有名詞
是一個極其可笑的講法
「結字」是甚麼意思呢?書法如何結字?
cj6可不可以回去多讀點書再出来寫教程?
書法結字分為兩點
一個是「平頭寫法」,一個是「書法變形」
這兩個說法都是錯誤的
首先我們看「平頭寫法」
我們不是要把字形挪到高度一樣平才能取碼
而是「只要判定為左右分體,
就從左到右取碼,不再看其高低」
比如「班辨」二字
它們的丶跟丿是左右分開的
那不論高低,都是從左到右取碼
因此「平頭寫法」的說法是錯誤的
非常之可笑
---
再来看「書法變形」
維基倉教根本講不清楚「書法如何變形」
因為講不清楚,所以讀者也無法運用
而這個「足字旁」又為甚麼變不回来呢?
何時要變?何時不變?變成甚麼?
来看倉五手冊
這句話不是在講
我們認出了「改」字的左邊是「己」嗎?
「洸輝」含有光字嗎?
那不是字元溯源嗎?
我未見到倉五手冊講甚麼「書法變形」
因此,書法結字是一個原創的錯誤的敍述
---
現在来看第五章取碼原則
這裏是錯誤論述重災區
精簡原則根本不是一個獨立的原則
它所舉的例子,「丰衣王百光五幸句」等
全部都是「先繁後簡」的字例
比如百字,按先繁後簡,就能取到丆日
可見騎沈四傑根本不理解這些原則
搞不懂這些原則的區別與關係
---
来看「區塊原則」
請問甚麼是區塊?
騎沈四傑只要講不清楚一個東西
就用引號括起来
前面他們講不清楚外圍如何繁複
就用引號加「字首」
這裏他們講不清楚甚麼是區塊
就用引號加「區塊」
因為講不清楚甚麼是區塊
使得這個原則難以理解與應用
這一撇都算一個區塊嗎?
那連體字不如叫作區塊鏈!
完整原則只能是應用於整體字的
但是怎麼連這個口都算一個「區塊」?
倉頡無處不區塊,區塊是一個思想来的?
如果「區塊」指的就是一個橢圓圈圈
那這個圈圈到底是畫幾大,才算一個區塊?
缶字,到底是這樣圈,還是那樣圈?
犯字為何不這樣圈?
千字為何不分為亻跟十?
這個圈圈到底要怎麼畫才好?
---
来看轉角分則
「轉角」指的是㇗㇕折彎特徵
本来這個是最好寫的
但是就是這麼好寫的一個規則
他們都可以翻車!
在看這句廢話:
「轉角分則是優先權較低的原則」
這句話非常之可笑!!!
凡是原則,就是一定要遵守的
沒有講某個原則有時要遵守
有時不需要遵守
那「与及乃廴」等字的㇗之所以沒有識別
是因為編碼者所採用的筆畫標準裏
兩個筆畫是分開的,因此這裏沒有㇗
而不是因為「轉角分則很弱」!
---
下面就是重頭戲:取碼原則優先權
其實取碼原則之間是相互配合,
各有適用範圍的
並不是簡單的競爭
比如「垂」字若取士跨越(共上)
那不是符合跨越分則跟精簡原則嗎?
為甚麼不這樣取呢?
再看「覀」字,為何不取作一廿月,
那不是更為精簡嗎?
「甩」字為何不取「月乚」呢?
本来維基倉教就這麼龐雜臃腫
各個原則都還講不明白
再来這一小段超級複雜的「總結」
真不知道讀者會作何感想
不但一個具體的例子都舉不出来
就連編輯者自己都有點糊塗
那叫人們如何去理解應用呢?